炎症、冠状动脉疾病与Omega-3脂肪酸
迈克尔·麦克伊萨克,理学硕士,注册体能专家
塞尔斯(2017)指出,心脏病等疾病本质上是由炎症驱动的病理状态。炎症来源广泛,包括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暴露)、生活方式因素(如睡眠不足和压力)以及营养因素(如富含Omega-6的加工食品)(Ilich, Kelly, Kim, & Spicer, 2014; Irwin, Olmstead, & Carroll, 2016; Umamaheswaran, Dasari, Yang, Lutgendorf, & Sood, 2018; Zheng et al., 2019)。其中一项关键干预措施是增加Omega-3脂肪酸(O3FA)摄入量,以减轻炎症标志物。因此,本文将探讨该营养素与炎症的关系,及其对心血管功能的最终影响。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供应心脏组织的动脉壁上形成由异常细胞、钙和胆固醇组成的纤维斑块(Basu, Pernecky, Sengupfa, & Liepa, 2006)。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块会突入动脉腔内,减少血流和氧气供应,最终引发心绞痛和心肌缺血。此类状况会暴露内皮下胶原,导致血小板聚集并最终形成血栓。若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将引发心肌梗死(Basu et al., 2006)。值得注意的是,炎症是内皮损伤的根本动因(Basu et al., 2006)。因此,实施预防和/或最小化炎症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随着CAD进展,多种炎症标志物水平上升,包括循环白细胞介素-6,后者调控肝脏产生一种称为C反应蛋白(CRP)的物质(Basu et al., 2006)。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通常在血液中低水平存在,但在组织损伤、感染或急性炎症时可迅速由肝脏释放,使循环中CRP水平升高至正常值的1000倍(Basu et al., 2006)。监测CRP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其高水平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高度相关。尤为重要的是,O3FA有助于减轻驱动CAD疾病进程的潜在炎症。
巴苏等人(2006)指出,多项研究支持O3FA补充可在心血管疾病(CHD)中发挥预防作用。其中一项研究纳入1015名男性,要求其每日食用两份鱼类,而1018名男性则避免食用鱼类。经过两年的干预,鱼类摄入组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39%(Basu et al., 2006)。巴苏等人(2006)引用的另一项研究包含11,324名CHD患者,将其随机分配至850毫克O3FA组、300毫克维生素E组、两者组合组或无干预组。遵循3.5年方案后,O3FA组的心源性猝死风险降低45%,全因死亡率也显著下降(Basu et al., 2006)。
O3FA被认为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有益作用。其一,通过下调血栓素A2(TXA2)——一种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收缩剂——来减少心肌梗死风险。同时,O3FA上调前列环素(PGI)——一种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抑制剂(Basu et al., 2006)。鱼油补充的另一益处在于能快速逆转碳水化合物诱导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巴苏等人(2006)指出,O3FA补充(4克/日)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分解代谢,减少肝脏LDL分泌,并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甘油三酯的进一步生成。这些变化通过每日4克鱼油即可实现。O3FA还有助于降低血压——CAD的另一风险因素。巴苏等人(2006)引用了一项涵盖3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证实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分别降低2.1/1.6毫米汞柱。上述变化通过鱼油中位剂量3.7克/日即可达成(Basu et al., 2006)。
综上所述,CAD是一种由环境、生活方式和营养因素驱动的炎症性疾病。每日摄入3-4克剂量的O3FA似乎能下调影响心脏功能的多种退行性过程。尽管CAD成因复杂,但将鱼油作为更广泛综合干预方案的一部分,有助于降低心肌梗死风险,从而改善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巴苏, H., 珀内基, S., 森古普法, A., & 利帕, G. U. (2006). 冠心病:ω脂肪酸与阿司匹林、酒精/红酒及他汀类药物的益处比较. 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杂志, 83(12), 985-997.
欧文, M. R., 奥姆斯特, R., & 卡罗尔, J. E. (2016). 睡眠与炎症:系统性综述. 生物精神病学学会, 80(1), 40-52.
伊利奇, J.Z., 凯利, O.J., 金, Y., & 斯派塞, M.T. (2014). 现代饮食引发的低度慢性炎症作为肥胖和骨质疏松的促进因素. 工业卫生与毒理学档案, 65(2), 139-148.
塞尔斯, B. (2017). 评论——Omega-3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安慰剂剂量是否产生安慰剂效应? 炎症研究基金会, 5(2), 1-4.
乌马马赫桑, S., 达萨里, S. K., 杨, P., 卢滕多夫, S. K., & 苏德, A. K. (2018). 压力、炎症与二十碳烷酸:新兴视角. 癌症与转移综述, 37(2-3), 203-211.
郑, X., 霍, X., 张, Y., 王, Q., 张, Y., & 徐, X. (2019). 电子废弃物回收区学龄前儿童长期暴露于铅(Pb)和多环芳烃导致的心血管内皮炎症. 环境污染, 246, 587-596.
——迈克尔·麦克伊萨克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