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点
- 人工甜味剂通常不会直接升高血糖,因为它们不像糖一样被代谢。
-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人工甜味剂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肠道菌群组成和长期血糖调节。
- 为获得最佳效果,应将人工甜味剂作为更广泛健康饮食计划中的一部分,而非血糖控制的唯一解决方案。
当您用人工甜味剂替代糖时,您的血糖通常会更稳定,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虽然人工甜味剂可能有助于减少热量摄入并避免血糖(糖)骤升,但研究表明,它们仍可能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管理以及长期的血糖调节。
糖 vs 人工甜味剂
当您摄入含糖食物或饮料时,身体会将糖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升高会触发胰腺释放胰岛素,这是一种帮助将葡萄糖转运到细胞中以获取能量或储存的激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频繁的血糖和胰岛素骤升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并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人工甜味剂(也称为非营养性甜味剂)提供甜味,但不会导致可测量的血糖或胰岛素释放增加。由于它们不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它们基本以原样通过消化道。
常见例子包括:
- 蔗糖素(Splenda)
- 阿斯巴甜(Equal)
- 糖精(Sweet’N Low)
- 安赛蜜钾(Sunett, Sweet One)
- 新甜(Neotame)
人工甜味剂对血糖的即时影响
人工甜味剂提供高强度的甜味,且不含糖的热量。由于它们不像普通糖一样被代谢,因此摄入后通常不会升高血糖水平:
-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健康成年人连续两周每日摄入纯蔗糖素或阿斯巴甜,不会直接改变葡萄糖或胰岛素反应。
- 在短期血糖骤升方面,用人工甜味剂替代糖通常被认为是有益的举措,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
- 然而,一些早期研究观察到,部分个体在使用后血糖水平出现小幅上升。
人工甜味剂如何影响胰岛素和代谢反应
虽然摄入人工甜味剂后血糖可能保持相对平稳,但身体处理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方式仍可能受到影响。多项研究显示混合或警示性发现:
- 一些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性研究发现,使用人工甜味剂的人比未使用者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抵抗。
- 一项针对10.5万余名法国成年人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摄入量较高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 其他综述强调,人工甜味剂可能改变肠道微生物平衡、肠促胰岛素激素(进食后释放以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肠道激素)反应、肠道葡萄糖吸收以及胰岛素敏感性,尤其是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
换言之,尽管即时血糖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人工甜味剂对胰岛素和代谢调节的潜在长期效应值得关注。该领域仍需更多研究以确定人工甜味剂对身体的全面影响。
人工甜味剂是否影响肠道菌群
新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可能介导人工甜味剂对长期血糖控制的部分影响。关键点包括:
- 在小鼠和人体研究中,某些甜味剂(如糖精和蔗糖素)导致肠道细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葡萄糖耐受性受损相关。
- 一项研究综述指出,在部分试验中人工甜味剂存在菌群失调效应(肠道细菌失衡),但其他研究报告称对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影响,导致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
- 由于菌群似乎与胰岛素信号传导、炎症和肠道屏障完整性相互作用,这些变化可能长期影响血糖调节。
因此,尽管人工甜味剂本身可能不会直接升高血糖,但其间接效应(通过肠道健康和代谢)可能影响长期血糖控制。
您可以采取的措施
糖尿病患者或关注血糖水平的人群应考虑:
- 将人工甜味剂作为整体策略的一部分:用于减少添加糖摄入并避免即时血糖骤升。富含纤维的食物、全食物碳水化合物和规律运动是血糖管理的核心策略,而非仅仅依赖“糖替代”产品。
- 考虑其他成分:人工甜味食品或饮料可能仍含有升高血糖的碳水化合物、过量热量、脂肪或其他成分。例如,“无糖”烘焙食品可能因其面粉或淀粉含量导致血糖上升。
- 监测甜味食品摄入量:如果您大量摄入甜味食品(即使含人工甜味剂),您的肠道菌群、食欲调节和胰岛素敏感性仍可能受到影响。
- 个体反应差异:已有胰岛素抵抗、肥胖或肠道健康不良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频繁使用人工甜味剂的不良影响。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