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由脑部血流问题引发,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但研究和理解程度远不及其他类型。
新墨西哥大学神经病理学家埃莉恩·比尔(Elaine Bearer)正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在近期综述中,她提出血管性痴呆的新型分类方法,每种类型对应独特的病理特征——即组织和器官的实际生物学变化。她强调该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显著病理重叠,并指出团队开发的新型显微镜技术揭示了渗入人体的微塑料可能触发或加剧血管性痴呆。
“我们一直在盲目摸索,”比尔表示,“各类血管病理学尚未全面界定,因此我们不清楚治疗对象是什么。而且,由于无法观测,此前根本不知纳米塑料和微塑料的存在。”
研究通过分析比尔团队的显微镜成果(已发布预印本)及其他学者研究,对痴呆死者脑血管的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类。分析识别出多种疾病过程,均可能促成血管性痴呆,包括动脉增厚、少量出血以及损害神经元的微小中风。
这些分类旨在推动未来痴呆研究,探索血管损伤与疾病的关系。对疾病的深入理解将助力治疗开发。研究同时发现,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特征延伸至阿尔茨海默病,例如异常β淀粉样蛋白的共现现象。深入探究两种疾病关联,可为痴呆的起始和进展机制提供关键洞见。
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微小塑料碎片正渗入大脑。尽管健康影响尚不明确,但这些污染物可能促成脑损伤或成为疾病的产物。“脑部纳米塑料是脑病理学领域的新变量,”比尔强调,“这一发现要求我们彻底修订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的现有认知。”“痴呆患者体内的塑料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与痴呆程度及类型呈相关性。”
血管性痴呆自19世纪末已为人所知,但因其他痴呆类型更易识别和追踪,大量研究资源流向其他方向。当前这一新框架为解析不同痴呆类型提供了路径。各类痴呆病例存在差异,深入探究这些变异将揭示为何部分人群更易患脑部疾病,以及如何针对性干预。“以如此全面方式描述病理变化实属首创,”比尔指出。
该研究已发表于《美国病理学杂志》。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