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过程难以察觉。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症、视觉空间技能受损、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特征。尽管大量研究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多数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目前学界公认的致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核心假说:
淀粉样蛋白假说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淀粉样蛋白假说,是解释AD病因最重要的理论。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是该病的重要标志。该假说认为,Aβ产生与降解过程的失衡导致其在大脑异常积累,进而引发神经元损伤和死亡,造成记忆与认知功能衰退。
基于此理论,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靶向Aβ的治疗方法:包括抑制Aβ生成酶的疗法,以及通过结合血液中游离Aβ单体阻断其进入大脑的方案。但现有临床试验显示,这些疗法未能有效延缓患者认知能力下降。
Tau蛋白假说
1986年Kosik团队发现神经纤维缠结(NFTs)由磷酸化tau蛋白构成。作为微管结合蛋白,tau蛋白(MAPT)通过稳定微管维持神经元结构。当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时,会脱离微管形成双螺旋丝(PHFs)和NFTs,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
研究表明,tau蛋白异常早于Aβ斑块形成,且与AD病理进程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更强。尽管靶向tau蛋白的七种疗法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但多数抗tau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未达预期效果。例如,针对GSK-3β激酶(促进tau磷酸化的关键酶)的抑制剂Tideglusib在II期试验中未显现显著疗效。
脑铁沉积理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新研究提出第三种可能病因——铁积累。George Bartzokis教授团队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AD患者海马区铁含量显著升高且与组织损伤相关,而晚期受累的丘脑未见类似现象。铁过载可能通过破坏髓鞘(神经纤维绝缘层)影响神经元通信,同时促进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铁是细胞正常功能必需元素,但过量铁会引发氧化损伤。研究证实AD患者海马区铁积累与组织损伤显著相关,而在健康老年人中未发现该现象,提示脑铁代谢失衡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除上述三大核心假说外,生活方式、运动习惯和饮食结构等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可能影响AD发展。由于病因复杂且相互关联,明确AD的终极致病机制仍需长期深入研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