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神经科学家罗伯塔·马罗吉乌博士表示:"拥有自然发病模型令人振奋"。这项发表于《欧洲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揭示,老年家猫会表现出与人类痴呆症相似的行为特征:易怒、定向障碍和睡眠障碍,部分个体夜间会出现异常嚎叫。
研究团队分析了25只自然死亡猫科动物的脑组织样本(7只幼猫和18只老年猫),其中8只表现出认知衰退行为特征。通过荧光标记技术,研究人员发现老年猫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密度显著高于幼猫,这些斑块会集中在突触周围形成病理沉积。
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兽医罗伯特·麦吉坎博士指出,与转基因小鼠模型不同,家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过程与人类高度相似。研究显示老年猫的免疫细胞不仅攻击蛋白斑块,同时会破坏维持神经网络连接的突触,这种双重病理反应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部病变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还观察到调节脑部炎症的免疫细胞出现超常活跃现象,这些细胞不仅聚集在β淀粉样蛋白团块周围,更会攻击神经突触连接。这种双重致病机制为解释人类痴呆症的突触丢失现象提供了关键证据。
尽管猫科动物不会取代现有转基因小鼠模型(因其维护成本较高),但这项突破性研究开启了双益模式:既可深化人类阿尔茨海默病机理研究,又能改善猫科动物的医疗护理。后续研究将聚焦tau蛋白异常沉积等其他疾病标志物,并比较不同年龄段猫的神经病理特征差异。
研究团队强调,这种跨物种研究可实现双向医疗突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时提升人类与动物的健康水平"。虽然目前研究样本量较小,但已展现出猫作为自然发病模型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模拟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复杂病理过程方面。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