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长期研究发现,妊娠期出现不良结局的女性可能在分娩后长达46年内面临更高的心脏疾病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应长期追踪这些女性以帮助及早发现心房颤动(AF)——一种增加患者中风风险的心律问题。
他们分析了1973年至2015年间在瑞典分娩的220万女性数据,筛查其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婴儿低或高出生体重、子痫前期以及早产等健康记录。随访期间,约2.3%的女性被诊断出心房颤动,平均诊断年龄为63岁。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分册》的研究指出,除婴儿低出生体重外,所有不良妊娠结局均与长期心房颤动风险升高相关。
分娩后10年内,妊娠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等常见并发症)的女性心房颤动风险增加69%;婴儿早产的女性风险增加46%;婴儿大于胎龄儿的女性风险增加16%。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分娩后30至46年的心房颤动风险数据,发现妊娠期患有子痫前期的女性风险持续增加38%,其他妊娠高血压疾病女性风险增加44%;妊娠糖尿病女性数十年后风险增加19%,婴儿早产女性风险增加11%。
由德克萨斯大学专家主导的作者团队表示:“在这一大型全国队列中,除小于胎龄儿外,所有不良妊娠结局均与长达46年后的心房颤动风险升高相关。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女性需要早期预防措施和长期临床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与心房颤动发展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英国心脏基金会(BHF)临床主任兼顾问心脏病专家索尼娅·巴布-纳拉扬博士评论该研究时表示:“虽然观察性研究显示的是关联性而非直接因果关系,但这项大规模瑞典研究补充了包括基因研究在内的日益增长的证据,表明生殖因素显著影响女性长期心血管健康。
女性可能会惊讶地发现,生殖经历——如初潮过早、生育年龄过小、多次流产或死产、活产数量过多、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相关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早绝经——均与日后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和中风风险增加相关。
我们需要让女性了解其生殖史如何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医疗专业人员在评估女性健康时,应像关注胆固醇、血压或家族史一样,常规询问生殖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