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脏解剖概览
心脏是多数动物体内驱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在心脏解剖学中,血管系统构成循环网络,负责向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清除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这些废物通过肺部排出体外。在人体解剖学中,心脏大小近似握拳,位于胸腔中央纵隔区域,毗邻双肺之间。心脏包含四个腔室:上部的左右心房和下部的左右心室。右侧结构(右心房与右心室)和左侧结构(左心房与左心室)协同工作,确保血液单向流动。
心脏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为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输送至特定器官处理。除泵血功能外,心脏还具备:
- 调节心率与节律
- 维持血压
该器官通过以下系统实现协同功能:
- 神经系统:通过信号传导调节心率,静息时减缓心率,应激时加速
- 内分泌系统:激素信号调控血管收缩/舒张,如甲状腺激素可调节心率
心脏解剖示意图
展示心脏主要腔室、瓣膜及血管的立体解剖图,直观呈现血液流动路径。
心脏解剖结构
外部形态
- 心尖
- 心底部
- 冠状沟
- 前后室间沟
- 心包膜
心壁分层
- 心外膜
- 心肌层
- 心内膜
心腔结构
- 右心房
- 左心房
- 右心室
- 左心室
心脏瓣膜
- 房室瓣
- 三尖瓣
- 二尖瓣
- 半月瓣
- 肺动脉瓣
- 主动脉瓣
主要血管连接
- 肺循环
- 肺动脉
- 肺静脉
- 体循环
- 主动脉
- 上腔静脉
- 下腔静脉
支持结构
- 腱索
- 乳头肌
冠脉循环系统
- 冠状动脉
- 左冠状动脉
- 右冠状动脉
- 心静脉
- 大心静脉
- 中小静脉
- 冠状窦
传导系统
- 窦房结
- 房室结
- 房室束
- 浦肯野纤维
心脏外部形态解析
心尖
心尖由左右心室末端构成,位于胸腔左侧前下方。每次心跳时,心尖扭转与胸壁接触产生心尖搏动。左心室心尖输送富氧血至全身,右心室心尖将血液输送至肺部氧合。
心底部
心底部朝上向右后方倾斜,毗邻食道、主动脉及胸导管。左心房构成主要部分,右心房占小部分。此处可见肺动脉分叉与冠状窦走行。
冠状沟
冠状沟分隔心房与心室,在心脏表面形成沟槽。前部被肺动脉干中断,后部容纳冠状窦。左支走行左心房与左心室间,右支标记右冠状动脉路径。
室间沟
- 前室间沟:从前侧分隔心室,容纳前降支动脉与大静脉
- 后室间沟:后侧分隔心室,保护后降支动脉与中静脉
心包膜
心包膜由纤维心包(外层)和浆膜心包(内层)构成:
- 纤维心包:坚韧结缔组织,防止心脏过度充盈
- 浆膜心包:含壁层与脏层(心外膜),减少心跳摩擦
心壁分层功能
心外膜
心脏外层保护膜,含脂肪组织与间皮细胞。胚胎期分泌信号因子调控心肌发育,并可作为祖细胞来源。
心肌层
中层最厚,由闰盘连接的肌细胞构成。通过缝隙连接实现电信号同步传导,驱动心脏收缩舒张。
心内膜
内层与血管内皮同源,形成光滑血流界面。心肌层与心外膜间液体促进心肌收缩。
心腔解剖特征
右心房
接收上/下腔静脉及冠状静脉血流,经三尖瓣输送至右心室。含静脉窦部(光滑区)与固有心房(肌梁区),右耳廓增大容积。
左心房
经四个肺静脉接收氧合血,通过二尖瓣输送至左心室。后部含光滑流入区,前部左耳廓含肌小梁。
右心室
分流入部(肉柱区)与流出部(动脉圆锥)。隔缘肉柱含右束支,乳头肌通过腱索固定三尖瓣。
左心室
流入部乳头肌调控二尖瓣,流出部(主动脉前庭)平滑确保高效射血。
心脏瓣膜机制
房室瓣
- 三尖瓣:右房室口,三瓣叶(前、隔、后)
- 二尖瓣:左房室口,双瓣叶(前、后)
半月瓣
- 肺动脉瓣:三半月瓣,右心室出口
- 主动脉瓣:三半月瓣,含左/右冠状窦,供应冠脉血流
主要血管连接
肺循环
- 肺动脉干:右心室发出,分左右支至肺
- 肺静脉:四支主静脉(左右各二),输送氧合血至左心房
体循环
- 主动脉:左心室发出,升主动脉起始部
- 上下腔静脉:分别收集头颈上肢与躯干下肢静脉血
支持结构
腱索
连接乳头肌与瓣膜的纤维索,防止心室收缩时瓣膜翻转。右心室连接三尖瓣,左心室连接二尖瓣。
乳头肌
右心室三组(前/后/隔侧)、左心室两组(前外/后内),收缩牵拉腱索固定瓣膜。
冠脉循环系统
冠状动脉
- 左主干:供应左心房室及室间隔
- 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心房室,支配窦房结/房室结
心静脉
- 大静脉:沿前室间沟走行
- 中静脉:后室间沟走行
- Thebesian静脉:直接回流心腔的微静脉
冠状窦
收集心脏静脉血,经冠状窦瓣口回流入右心房。
传导系统解析
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入口处右心房壁,自主产生电冲动(60-100次/分),受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
房室结
延迟电信号传导(120毫秒),确保心房排空后心室收缩。
浦肯野纤维
位于心室内膜下,快速传导电信号至心室肌,确保同步收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