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钙化CT扫描真的有用吗?
史蒂文·诺维拉 2025年11月5日
我的医生最近建议我进行心脏钙化CT扫描,以帮助评估我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我自然很关注这项检查的准确性,因为用于评估风险的诊断测试——尤其是针对无症状人群——往往比较复杂。令人欣慰的是,简短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对于年轻患者、既往无心脏事件者以及具有其他高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人群,这些检查在冠心病事件风险分层方面都非常有效。(如果您感兴趣,我的检测结果很好——阿加斯顿评分为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来重新审视诊断测试及其他因素在疾病或医疗事件风险分层中的作用,以及风险分层在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中的进一步意义。正如我们多次讨论的,医学治疗的核心始终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任何治疗都存在风险,干预措施还涉及成本、不便和机会成本。某些治疗可能具有侵入性或显著副作用。因此,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确定哪些人群能获得最大的收益风险比,以及这两条曲线相交的关键点。只有对于某些营养素,我们才会字面或比喻意义上地"将其加入水中"。
心脏事件的预测向来颇具挑战。哈里特在2008年曾撰文讨论心脏CT血管造影,并指出了关键要点。CT血管造影主要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情况,当时质疑CT血管造影是否能预测未来事件,或是否对治疗及预后产生实质性影响。这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虽然提供相关信息,但单独来看并非心肌梗死风险的优良预测指标。
这看似违反直觉,但在心肌梗死发生机制的背景下却合情合理。一种情况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堆积直至完全阻塞血流,导致心肌组织梗死。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此类阻塞通常缓慢发展数年,期间机体会形成侧支血流以补偿原动脉血流的缓慢下降——实质上会生长出新的小动脉来绕过阻塞部位。
更常见的心肌梗死原因是斑块溃疡化——炎症导致斑块崩解,促使血小板在该处聚集形成突发性血栓(血凝块),从而阻塞血流。这正是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降低此类事件风险的原因。即将发生溃疡的斑块含有钙质(虽简化但基本准确)。因此心脏病专家开发了冠状动脉钙化成像技术,并开展了扎实的医学科学研究——验证此类扫描的实际效用。
冠状动脉钙化CT扫描于1990年首次问世,随后历经30年研究,全面探索了该技术的各个方面。2018年,心血管学会胆固醇指南建议采用钙化扫描来确定患者是否应接受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自此该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同时技术本身也持续改进。当前标准采用多探测器心电图门控CT,具有扫描速度快、无需造影剂、辐射暴露量显著低于旧式扫描等优势。因此风险和不便性降低的同时,获益证据不断积累。
这些证据揭示了多重价值。首要的是,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是未来冠心病事件风险的强有力独立预测因子。它独立于年龄、其他传统风险因素(胆固醇、体重、吸烟史和家族史)以及既往病史,其预测能力优于任何单一预测因素,甚至与既往心脏事件(历来是未来事件的最佳预测指标)的预测效力相当。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接受该检查。临床教学中常用的问题是:这项检查将如何影响你的诊疗决策?你想开这项检查?它会改变你的任何处理方案吗?对于钙化CT扫描,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上。钙化测量方法有多种,但主流方法是阿加斯顿评分,用于量化达到特定阈值的可见钙化沉积。评分为0表示极低风险,1-100为低风险,101-300为中等风险,>300为高风险。
此外,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评分与其他风险因素,对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做出明智决策:评分为0时可暂缓用药(除非胆固醇水平极高);低风险者可暂不治疗,3-10年后复查;中等风险者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但非必需;高风险者则强烈推荐他汀类药物治疗。这些决策始终需配合生活方式干预。
因此,心脏钙化扫描是经过充分研究的诊断工具,基于对心肌梗死机制的基本理解开发而成,在个体化预防治疗中具有高度预测价值和临床价值。该技术本身也已演进为快速、简便且低风险的检查手段。
这一诊断工具的发展历程也清晰展现了循证医学的运作方式:扫描技术问世后并未立即广泛应用,医生对其效用持审慎态度,全面探究其预测范围与局限,最终形成基于证据的临床应用指南。
这与许多"替代医学"或伪科学医疗干预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常凭空捏造诊断或治疗方法,仅凭牵强理由即广泛采用,从未经过数十年的严谨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