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Vera Arsic/Pexels
大型研究显示,伴侣间存在精神健康诊断相似性,如焦虑和抑郁等。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影响未来遗传学和精神疾病研究的设计。
常见的说法认为"异性相吸",但新研究揭示了相反现象,特别是在精神健康和成瘾领域。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大型研究发现,伴侣间存在广泛的行为健康状况同质性现象,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物质使用障碍和孤独症等。研究显示,人们倾向于与患有相同精神疾病的伴侣结婚。
该结论在不同文化背景、时间阶段和精神疾病诊疗变迁中均保持稳定。研究人员指出:"我们发现大多数精神疾病在各国和各代际间都存在持续的配偶相关性。"
通过分析丹麦、瑞典和台湾地区的国家登记数据,研究团队追踪了1930年至1990年间超过500万对夫妇的健康记录。数据显示,物质使用障碍等疾病的配偶相似性随时间推移持续增加。例如,每十年因相同诊断结婚的夫妇数量均有所上升。
研究未深入探讨行为健康状况者相互吸引的原因机制。研究作者、遗传学家范纯彻(Chun Chieh Fan)在接受雅虎新闻采访时表示:"也许因共同痛苦而加深理解,从而产生吸引力。" 他还提出另一种可能:共同生活环境可能导致伴侣随时间推移趋于相似。
这项发现对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研究团队强调:"考虑到配偶相关性的普遍性,在设计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时,必须纳入非随机择偶模式的考量。"换言之,科学家需要认识到伴侣间的精神诊断相似性可能增加其子女遗传相关疾病的风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