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吉隆坡报道,9月4日——当人们谈及痴呆症时,通常联想到的是六七十岁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医学界最新研究揭示,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正在侵蚀年轻群体,甚至影响学龄儿童。
据马来西亚阿尔茨海默病基金会(ADFM)数据显示,全国现有逾50万痴呆症患者,其中10-15%为早发性病例(发病年龄低于65岁)。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神经科主任Liyana Najwa Inche Mat副教授指出:"我们接诊的最年轻患者仅三十出头,这警示公众需要重新认知这种疾病。"
早发性痴呆的三阶段症状谱系
- 初期阶段
特征性表现为细微记忆缺失与轻度认知障碍,如单词检索困难、复杂任务执行障碍等。ADFM资源与培训经理Jenny Lim强调:"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职场压力或抑郁症,导致误诊率居高不下。"
- 中期阶段
出现明显功能减退,包括:
- 丧失多任务处理能力
- 人格改变(如社交回避)
- 日常活动需照护者协助
- 终末阶段
演变为重度认知衰退,伴随:
- 语言功能丧失
- 运动障碍
- 完全依赖照护
遗传与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
Liyana Najwa指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和额颞叶痴呆的基因突变是重要诱因。若家族三代中有两人确诊,需高度警惕遗传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社会隔离已被确认为新型风险因子——长期居家的失业者或抑郁患者因大脑刺激不足,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儿童痴呆症的隐秘危机
全球数据显示,约70万儿童受困于这类罕见疾病。与老年痴呆不同,儿童病例多源于溶酶体储存疾病等遗传代谢异常。其病程呈现:
- 初期:技能倒退(如语言能力丧失)
- 进展期:癫痫发作、视听障碍
- 终末期:瘫痪及呼吸系统并发症
马来西亚学界警告,此类病症常被误诊为自闭症或脑瘫,导致诊疗延误。
照护体系的代际挑战
与传统老年痴呆照护不同,年轻患者群体带来特殊难题:
- 经济负担:65%患者曾是家庭经济支柱
- 照护矛盾:退休父母被迫重返职场供养患病子女
- 行为管理:患者可能因生理需求未满足出现失当行为(如性冲动)
- 共病处理:HIV与痴呆共病患者被多数护理机构拒收
Jenny Lim特别呼吁:"我们需要建立专门针对青年患者的护理标准,包括职业康复、家庭支持系统和跨学科诊疗团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