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总结了头向下倾斜(HDT)操作前后各脑血管部位(左侧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远端大脑中动脉(dm)、脑毛细血管(ccap)、脑静脉(cv)和硬脑膜静脉窦(dvs))的稳态平均压力和脉压(最大-最小值)以及流量,包括80°头向上倾斜(HUT)与6° HDT之间的变化百分比。
当从80° HUT倾斜到6° HDT时,压力(图3a)在所有部位都有所增加,反映了中心(主动脉)水平记录的全局脉压增加[47,60]。此外,脉压的变化在近端动脉部位(左侧ICA: +11.7 mmHg, +21.9%; 左侧MCA: +11.2 mmHg, +20.9%)的相对(百分比)值较低。
不同脑血管区域的平均流量值(图3b)对6° HDT表现出相似的反应。倾斜时,脑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使得平均血流量保持在近乎恒定的水平[32,33,61]。这尤其发生在直接受自动调节控制的远端部位(左侧dm),其变化非常有限(+0.3 ml/min, -1.0%至+8.8%)。
6° HDT时平均流量变化量受到限制(左侧ICA: +0.5 ml/s, +12.1%; 左侧MCA: +0.3 ml/s, +9.8%; cv: +0.8 ml/s, +6.8%)。因此,从80° HUT到6° HDT的姿势变化期间,脑血流量(CBF)保持良好[33],平均流量变化为+0.8 ml/s (+6.7%)。另一方面,流量脉值(图3b)沿近端到远端/毛细血管-静脉方向增加(左侧ICA: +12.7%, 左侧MCA: +13.2%, 左侧dm: +35.5%和CBF: +59.7%),与相应的脉压变化趋势相似。为了阐明姿势变化对眼部器官的作用,图4中我们重点关注相应的模型眼部区域。
该计算模型还有助于探索影响6° HDT下颅内压(ICP)和眼内压(IOP)反应的不同血流动力学因素。6° HDT期间的ICP行为(图4a)源于脑血管区域内检测到的所有压力变化的综合效应(图3a),尽管这一变化的主要贡献者来自脑脊液的静水压力。考虑到从80° HUT倾斜到6° HDT时ICP的+11 mmHg变化,这种变化的大部分(90%,约10 mmHg)来自脑脊液的静水柱。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