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可引发破坏性痴呆形式,研究揭示新机制
细颗粒物空气污染通过触发脑内毒性蛋白聚集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该过程与路易体痴呆症的病理特征高度相关,最新研究揭示了这一机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病学专家毛晓波博士指出,这项发现对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深远意义",并呼吁通过工业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治理、野火管理及家庭木材燃烧限制等措施提升空气质量。"与年龄或遗传因素不同,这是我们可以改变的风险因素。清洁空气政策本质上就是脑健康政策。"
研究团队分析了美国医保系统5650万患者的医疗记录,追踪2000-2014年间首次确诊蛋白质异常患者的居住地邮编数据,评估其长期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暴露水平。结果显示长期暴露于PM2.5环境显著增加路易体痴呆症风险,但对非毒性蛋白驱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较小。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组每两天对实验组小鼠进行PM2.5暴露处理,持续10个月。与正常小鼠出现神经细胞死亡、脑萎缩和认知功能下降不同,经基因改造无法产生α-突触核蛋白的小鼠未受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PM2.5污染会促使α-突触核蛋白形成具有强抗性且高毒性的聚集物,其形态特征与人类路易体痴呆患者的病理性改变高度相似。
该研究同期发表于《科学》杂志,证实了PM2.5与路易体痴呆之间的因果关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教授特德·道森强调:"我们的发现充分证明空气污染是路易体痴呆的重要驱动因素,这需要全社会协同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伦敦大学学院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开展的"空气污染与痴呆快速响应计划"(RAPID)项目负责人查尔斯·斯旺顿教授评价称,这项研究为环境暴露与疾病病理之间建立了关键机制联系。他特别指出,在全球痴呆症公共卫生负担持续加重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空气污染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已刻不容缓。
研究团队建议通过降低人群集体暴露水平,在全人群层面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目前全球路易体痴呆症患者数量已超千万,该病典型特征包括波动性认知障碍、视觉幻觉及帕金森样运动症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