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概述
脑血管意外(AVC),又称中风,是由脑部血流中断引发的急性神经功能损伤。当脑组织因供血中断超过数小时(传统定义为24小时)导致不可逆损伤时,即定义为完全性中风;若血流障碍持续时间较短且未造成永久损伤,则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该病症存在多种同义表述:急性脑血管事件、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等。古希腊语"apoplexia"(意为"击打")曾是最具科学性的术语,而现代英语"stroke"已成国际通用表述。
其核心临床特征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轻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失语症、视觉缺损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出血性中风常伴随意识障碍、剧烈头痛及呕吐等颅内压升高表现。
病理分型
缺血性中风
- 血管源性:脑血管反应性痉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
- 血管内源性
- 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脑动脉栓塞
- 栓塞:源自心脏的血栓(常见于左心房)、脂肪栓塞(长骨骨折)、肿瘤转移栓塞等
- 血管外源性
- 占位病变压迫:如脑脓肿、囊肿或肿瘤
出血性中风
通过双重机制致病:
- 供血动脉破裂导致下游脑组织缺血
- 外渗血液压迫邻近脑组织及血管,通过"占位效应"扩大损伤范围
- 血肿周围组织因渗透压梯度引发水肿,使病灶在24-48小时达最终范围
高血压(占发病风险35-50%)和脑动脉瘤是主要病因。
临床表现
前兆症状
突发单侧肢体无力、构音障碍、视力模糊、异常感觉(如麻木刺痛)、病理性笑、癫痫发作进展为瘫痪、剧烈头痛或呕吐等。
典型体征
约80%患者症状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峰,表现为:
- 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 单侧上肢无力(无法维持抬举姿势)
- 构音障碍(言语含糊难懂)
早期识别(FAST原则)
- Face(面部):单侧面部下垂
- Arms(手臂):单侧上肢无力
- Ppeech(言语):言语不清
- Immediate(立即):突发症状即为特征
- Drugs(用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其他评估工具包括ROSIER量表(急诊卒中识别评分)和Cincinnati院前卒中量表。
病因学
主要类型
- 缺血性(脑梗死):占80%,由动脉粥样硬化或心源性栓塞引发
- 出血性:高血压性微动脉瘤破裂或先天性血管畸形
遗传易感性
已证实与ZFHX3、SPSB4、ALDH2等基因多态性相关。
二级预防
危险因素管理
- 血压控制:收缩压每降低5-6mmHg,中风风险下降40%
-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年风险5%,需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 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可使风险下降15%
- 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风险增加2-3倍,强化治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
外科干预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患者5年复发风险从20%降至5%
- 血管介入治疗:支架置入疗效尚存争议
药物预防
- 阿司匹林:低剂量(75-150mg)疗效确切,胃肠道出血风险0.3%/年
- 噻吩并吡啶类: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更有效,但成本较高
- 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联用可增加2%绝对获益
历史沿革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首次描述突发性偏瘫,古希腊语"apoplexia"沿用至今。1658年Johann Wepfer首次证实脑出血病理机制,并识别出颈动脉系统。Rudolf Virchow于19世纪提出血栓栓塞理论。
历史上确诊患者包括:巴赫、丘吉尔、尼采、列宁、斯大林等名人。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