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系列回顾性数据,药物秋水仙碱可能降低痛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些数据表明痛风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改善的预后和机制联系。
迈克尔·H·皮林格医学博士在2025年痛风高尿酸血症与晶体相关疾病网络年度研究研讨会(G-CAN)上表示:“为何痛风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我们尚未完全解答,但一个可能的联系是炎症。这两种疾病各自独立存在,却都属于低水平慢性炎症疾病。”他指出短期临床试验结果参差不齐,秋水仙碱的真正益处可能来自长期使用。
秋水仙碱是否“像阿司匹林一样但不引起出血”?
“我们和心脏病专家通常不将心血管疾病视为晶体相关疾病,但它确实是。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斑块会发现,胆固醇并非简单的糊状物,常形成晶体。这些晶体具有局部炎症特性,如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囊中的晶体一样。”纽约市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医学教授皮林格解释道。
他进一步提出争议性观点:“若更深入探讨,至少有理论认为尿酸盐晶体也可能进入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皮林格指出该观点仍存争议,但在体外模型中已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存在尿酸盐晶体。“因此两种疾病可能存在局部共性。”
基于相似的疾病机制,皮林格认为这种干扰白细胞炎症触发因子的生物碱——秋水仙碱,可能降低心血管风险。美国人群数据显示,痛风患者心肌梗死(MI)发生率为14%,非痛风人群仅为3%。他引用团队2012年对1288名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使用秋水仙碱的痛风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未使用者(2.6% vs 1.2%;P = 0.03)。
这些发现促使皮林格团队深入探究秋水仙碱作用机制。“它是在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还是像阿司匹林那样——在斑块破裂时减轻炎症反应?现有证据表明秋水仙碱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因此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效果却不引发出血。”
团队另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0至2009年间纽约港退伍军人健康护理系统的722名无已知冠心病(CAD)患者。结果显示,秋水仙碱治疗组冠心病新发风险降低51%(风险比[HR],0.49;95%置信区间[CI],0.23-1.05),虽未达统计学显著性,但与其他痛风人群研究结果一致。“非痛风研究中降幅约30%,这很有趣。”
首次心肌梗死分析显示更显著获益(HR,0.37;95% CI,0.16-0.83)。“这表明秋水仙碱对冠心病发展可能有预防作用,类似他汀类药物:长期服用或可减少疾病发生。”
研究者还考察秋水仙碱与急性事件的关联,观察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时是否正在用药。“本研究中高风险群体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患者,较少在积极服用秋水仙碱,再次提示其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急性保护效应。”
皮林格承认其他研究对秋水仙碱效果存在质疑:“这让我有所顾虑,但综合临床数据仍支持其益处,引发诸多问题:我们该如何使用?预防期应持续多久?或许应终身服用,正如高风险心脏病患者的做法。”
心脏病专家开处秋水仙碱缓慢
问答环节中,有听众指出心脏病专家开处秋水仙碱较为迟缓,皮林格表示认同。“他们非常关注血脂指标,对炎症理念接受较慢。”他补充道部分研究存在不确定性:“前两项大型研究颇具说服力,但后续遭质疑。更大规模的CLEAR研究更具争议性,其结论显示心肌梗死后服用秋水仙碱对预防心血管死亡、再发心梗、中风或非计划冠脉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无益处。”
一位自称为前FDA员工的提问者询问药物相互作用担忧是否阻碍联合用药。皮林格指出LoDoCo-MI和COLCOT试验中,几乎所有患者均联用他汀类药物及其他药物。“未出现单一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现实中多数情况安全,但长期用药需谨慎。尤其肾病合并强效抑制剂使用者,我对此类人群格外小心。”
皮林格报告为Convergence Bio、Scilex和安进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并担任安进公司的研究站点负责人。
吉姆·克林是华盛顿州贝灵厄姆的一名撰稿人。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