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缺血性中风

Radiopaedia.org Ischemic stroke | Radiology Reference Article | Radiopaedia.org

澳大利亚英语健康医疗
新闻源:unknown
2025-08-13 12:58:17阅读时长3分钟1299字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影像学特征治疗预后再灌注治疗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缺血性中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重点解析了CT灌注成像在核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的识别技术,以及CT血管造影在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涵盖了多模态影像对急性期治疗决策的指导意义。

Rohit Sharma 于2025年8月1日最后修订

缺血性中风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病因包括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或严重低灌注。尽管缺血性中风的正式定义包含脑、脊髓和视网膜梗死,但在临床实践中主要指脑梗死。

术语

"中风"是临床诊断术语,而"梗死"本质上是病理学术语。缺血性中风作为中风的亚型,需同时满足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中枢神经系统梗死(缺血导致的细胞死亡)证据两个条件。梗死证据可基于影像学、病理学或持续性神经系统症状排除其他病因。若影像学或病理显示梗死但无临床症状,则称为"静默性中枢神经系统梗死"。

流行病学

中风是全球发病率第二高的疾病(仅次于心肌梗死),也是获得性残疾的首要原因。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相似,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

临床表现

缺血性中风通常表现为快速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因受累脑区不同而异。症状常在数小时内进展,可能加重或缓解。主要受累血管分布包括:

病理机制

颅内动脉血流中断导致供血区域缺氧和葡萄糖缺乏,引发细胞级联反应。若未能及时恢复灌注,将通过液化性坏死导致细胞死亡。血管阻塞机制对治疗选择至关重要,常见分类包括TOAST、ASCOD和CISS分类。主要病因包括:

影像学特征

急性期诊断常采用非增强CT、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组合方案。按发病时间分为:

CT检查

非增强CT可排除脑出血和评估溶栓禁忌。早期征象包括:

CT灌注

通过CBV和MTT匹配缺陷识别梗死核心(不可挽救区域),MTT延长但CBV保留区为缺血半暗带。需注意可能存在"幽灵梗死核心"(假阳性预测)。

MRI检查

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治疗聚焦再灌注治疗:

神经外科干预包括减压性颅骨切除术(年轻患者大脑中动脉/后颅窝梗死)。并发症包括出血转化和非神经系统并发症(肺炎、压疮等)。

参考文献

  1. Sacco R, Kasner S, Broderick J等. 中风定义更新. Stroke. 2013;44(7):2064-89.
  2. Tomandl B, Klotz E, Handschu R等. 多层CT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Radiographics. 2003;23(3):565-92.
  3. Lev M, Farkas J, Gemmete J等. CT窗技术提升急性中风检测. Radiology. 1999;213(1):150-5.

...(其余26条文献因篇幅限制未完整列出,均包含在原文参考文献中)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