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分为两种类型:栓塞性卒中和血栓性卒中。
虽然血栓可在全身形成,但导致栓塞性卒中的血栓通常起源于心脏或颈部及上胸部动脉。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时,会因血管狭窄而阻塞血流。这种阻塞被称为栓子。
当动脉被堵塞时,大脑无法获得维持功能所需的能量与营养。若阻塞持续超过数分钟,脑细胞将逐步死亡。因此,栓塞性卒中是与所有卒中类型同样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栓塞性卒中的成因
动脉壁斑块积聚通常是栓塞性卒中的诱因。此外,心律异常如心房颤动也可能引发。在心房颤动情况下,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血液淤积形成血栓,并可能随血流播散。
特定风险因素会显著增加发病概率,包括:
- 高血压
- 吸烟
- 超重且缺乏运动
- 糖尿病
- 家族卒中或心脏病史
- 55岁以上
栓塞性卒中的症状
栓塞性卒中没有特异性症状,其表现与其他类型卒中相似,常见症状包括:
- 肢体(如腿部、手臂)突发麻木
- 言语困难
- 失衡
- 眩晕
- 视觉障碍(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
- 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
- 意识模糊
- 单侧身体无力或瘫痪
- 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
- 吞咽困难
- 恶心呕吐
栓塞性卒中的治疗
恢复脑部血流是治疗的核心目标。医疗团队将尽快采取措施以降低死亡率、减少残疾和脑损伤风险。
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1. 机械取栓术
通过导管进入血管直达脑部血栓,采用破碎吸取或整体取出的方式清除血栓。该手术可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实施。
2. 溶栓药物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溶栓药是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需在症状发作数小时内经静脉输注,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及时使用可显著降低长期残疾风险,因此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
3. 抗凝药物
常需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对凝血功能障碍或心房颤动患者,可使用强效抗凝药降低卒中风险。
4. 血糖管理
医疗团队将密切监测血糖水平,以支持脑部恢复。
5. 氧疗
卒中期间脑部供氧不足,医护人员可能通过鼻导管提供额外氧气,辅助呼吸并促进脑组织氧合。
6. 内膜剥脱术
清除堵塞动脉的斑块,降低再次血栓风险。
7. 支架植入术
放置血管支架维持血流通畅,改善脑血流。
8. 康复治疗
卒中康复是关键环节,综合方案包括:
- 作业治疗:安全执行日常精细动作
- 物理治疗:恢复四肢功能、增强肌力与平衡能力
- 语言治疗:改善语言功能及吞咽、呼吸相关肌肉控制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