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药物治疗(OMT)在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风险方面与手术血管重建效果相当,这是根据一项计划性中期2年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研究团队通过重新校准的CAR(颈动脉风险)评分模型发现,目前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的患者中有多达75%可单独采用OMT治疗。
该CAR评分模型采用了反映现代医学治疗进步的当代数据,纳入了原模型未考虑的临床特征。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教授Martin M. Brown指出:"我们建议使用CAR评分识别可通过优化药物治疗管理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研究团队认为该发现可能推动临床指南更新,但Brown强调仍需进一步随访和试验验证。
这项发表于《柳叶刀神经病学》的研究纳入了欧洲和加拿大30个中心429例颈动脉狭窄≥50%的成年患者(中位年龄72岁,69%为男性)。研究采用创新的"胜率分析法"评估复合终点事件,结果显示单独OMT组与OMT+CEA组的胜率比为1.01(95%CI 0.60-1.70,P=0.97),表明两组疗效相当。
新CAR评分系统除狭窄程度外,还纳入了年龄、性别、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等风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无论症状状态、年龄、狭窄程度如何,低风险患者(CAR评分<20%)均可从OMT中获益。但研究者承认2年随访期可能不足以反映血管重建的长期效益。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病学系Paul J. Nederkoorn教授指出,更新指南将使患者避免手术相关风险(包括卒中、死亡、伤口感染和颅神经损伤),仅荷兰每年就可减少约1500例CEA手术。研究团队强调,高风险患者(CAR评分>20%)仍需手术干预,且未来将通过颈动脉血栓成像等新技术进一步优化风险评估体系。
该研究由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院等机构资助,主要研究者声明与医疗诉讼机构存在费用往来。同期《柳叶刀神经病学》配发评论指出,该研究的胜率分析方法虽具创新性,但95%置信区间较宽,且未纳入血管重建的长期获益评估。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神经病学教授Steven Messe提醒,既往研究显示无症状患者需3-5年随访才能显现血管重建的长期优势。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