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意外发现可能为治疗药物耐药性感染开辟新途径。
一株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菌落向周围培养基分泌红色抗生素化合物。图片来源:杰里米·伯格斯博士/Science Photo Library
通过研究土壤细菌自然产生一种知名药物的过程,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强效新抗生素,有望帮助对抗药物耐药性感染。
在周一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杂志》的实验中,研究团队探究了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制造抗生素亚甲基霉素A的多步途径,该抗生素最早于1965年被发现。他们发现一种名为前亚甲基霉素C内酯(premethylenomycin C lactone)的中间化合物,其抗菌活性比最终产物强100倍。极小剂量即可杀死已知导致难治性感染的细菌菌株。
研究合著者、英国考文垂华威大学化学生物学家格雷戈里·查利斯(Gregory Challis)表示,这一发现是个“意外”。他说:“作为人类,我们预期进化会完善最终产物,因此你可能认为最终分子是最好的抗生素,而中间产物效力较弱。”但查利斯补充道:“这一发现是‘盲眼钟表匠’式进化的绝佳例证,而且是以非常分子化的方式体现这一点。”
抗菌素耐药性日益成为威胁,预计未来25年将导致全球3900万人死亡。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强效抗菌化合物的发现可能带来新药物以应对耐药性问题。
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家杰拉德·赖特(Gerard Wright)表示,这项工作凸显了“此类研究从‘古老’途径中识别新型生物活性化学骨架的潜力”。
意外发现
2006年,查利斯及其同事开始研究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产生亚甲基霉素A的分子途径。为此,他们逐一删除了参与每一步的酶编码基因。他们的工作建立在2002年对细菌基因组测序的早期努力基础上。
到2010年,团队已绘制出细菌制造亚甲基霉素A的机制,并识别出其产生的多种中间分子。
查利斯说:“我们当时只是在进行非常基础的探索性研究。我们发现了这些中间产物,但搁置了一段时间,因为我们不太清楚如何处理它们。”
几年后——大约2017年——查利斯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生测试了这些中间分子的抗菌活性。
测试显示,包括前亚甲基霉素C内酯在内的两种分子,在靶向七种革兰氏阳性菌方面比亚甲基霉素A更有效,其中包括感染皮肤、血液和内脏器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可引起致命性血液和尿路感染的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杀死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菌株所需的最低前亚甲基霉素C内酯浓度仅为每毫升1微克,而亚甲基霉素A则需要每毫升256微克。该化合物杀死细菌所需的剂量也远小于万古霉素(vancomycin)——后者是用于治疗两种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菌株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抗生素。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