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Arrhythmia),亦称心脏节律异常,是指心脏跳动的异常,包括过速或过缓等情况。正常窦性心律之外的心跳均属于异常。成年人静息心率超过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部分心律失常无明显症状,可能出现心悸或心跳间歇感;严重者可导致头晕、晕厥、呼吸困难、胸痛或意识下降。虽然多数病例不具危险性,但某些类型可能引发中风或心力衰竭,极端情况下甚至导致猝死。
分类体系
心律失常主要分为四大类:
- 额外搏动: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
- 室上性心动过速:包含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速
- 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
- 缓慢性心律失常:源于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
特殊综合征包括:
- 猝死综合征(SADS)
- 胎儿心律失常
- 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含:
- 心悸(78%病例)
- 胸痛
- 呼吸困难
- 晕厥前兆
- 意识水平下降
约23%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心律失常,但可能伴随血栓形成、心源性卒中或心力衰竭风险。严重心动过速/过缓可导致血压下降,引发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
电生理机制
主要病理机制包含:
- 异常冲动形成:窦房结或浦肯野纤维异常起搏
- 折返机制:电信号环形传导
- 触发活动:离子通道异常引发的后除极
诊断方法
基础诊断手段:
- 心电图(ECG):确诊性检查
- 霍尔特监测(24小时动态监测)
- 电生理检查(导管标测)
-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
特殊诊断价值:
- QTc间期延长检测
- Osborn波分析(低温治疗后)
- 多模态神经网络ECG识别系统
治疗方案
分层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
- 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胺碘酮)
- 抗凝治疗(华法林、肝素)
2. 介入治疗
- 心脏复律/除颤(电击治疗)
- 永久起搏器植入
- 导管消融术(成功率68-92%)
3. 急救处理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立即电复律
- 心室颤动采用360J直流电除颤
- 临时起搏器应急植入
流行病学
全球统计显示:
- 房颤患病率2-3%(欧美)
- 年新增房颤病例300万例
- 猝死病例中80%源于室性心律失常
- 新冠肺炎相关心律失常死亡率增加37%
特殊人群特征:
- 运动员静息心率可低至40次/分(生理性)
- 儿童心率正常范围随年龄变化
- 遗传性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占比约5%
最新进展
研究显示:
- ω-3脂肪酸具有双重效应(抗/促心律失常)
- 深低温治疗诱发Osborn波(非危险征象)
-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心律失常相关死亡增加42%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