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唑嗪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
最后更新:2011年8月
创伤性事件——军事冲突、自然灾害、人身袭击、交通事故——可能引发一种致残性焦虑疾病,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美国,每年约四分之一经历此类事件的人会受其影响。
多数PTSD患者(70%至近90%)会出现睡眠障碍,因其在思维与梦境中反复重温创伤经历。患者可能难以入睡或维持睡眠,常被噩梦困扰。他们可能回避令其想起创伤的人、地点或情境,并与亲友产生疏离感。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推荐的主要非药物疗法包括谈话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及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目前仅两种抗抑郁药获批用于治疗PTSD:舍曲林(佐洛复及仿制药)和帕罗西汀(赛乐特及仿制药)。这些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但通常无法改善PTSD伴随的睡眠问题。
哌唑嗪(脉宁平及仿制药)原为治疗高血压研发,现证实对管理PTSD引发的睡眠问题有效。其通过阻断脑部特定α1受体,可能促进更深度、更优质的睡眠。
南得克萨斯退伍军人医疗保健系统PTSD治疗项目医学主任马修·杰弗里斯医学博士表示:“对于PTSD伴睡眠问题的患者,我通常避免使用安必恩或卢美舒等镇静催眠药,除非短期使用,因其长期每日服用易失效且具成瘾风险。”他近期参与修订了退伍军人事务部的PTSD治疗指南。
哌唑嗪被“超说明书”用于治疗PTSD相关的严重噩梦及其他睡眠障碍,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其用于此适应症。但医生可依法为患者开具任何其认为合适的治疗方案。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与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均指出,哌唑嗪对改善作战退伍军人的噩梦症状有效。
在α1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中,哌唑嗪是PTSD睡眠问题研究最充分的药物。除预防噩梦与失眠外,它还能改善闪回、惊跳反应及易怒等整体症状,并可与抗抑郁药联用。
超说明书用药的证据基础是什么?
多项试验研究了哌唑嗪对PTSD睡眠障碍的影响。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近期分析显示,该药物可延长患者睡眠时间、减少噩梦及夜间觉醒次数,同时减轻创伤事件再体验、回避行为及过度警觉等PTSD症状。多数临床研究聚焦于男性作战退伍军人,医生也将其用于女性退伍军人及非战斗相关PTSD患者,但需更多研究验证其普适性。
在一项对照交叉试验中(每位患者在不同时段分别服用药物与安慰剂),13名非军事PTSD患者噩梦与睡眠障碍减少,总睡眠时间平均延长94分钟。
针对10名越战退伍军人的20周双盲交叉研究,以及针对40名慢性PTSD伴严重创伤相关噩梦退伍军人的8周研究均表明:服用哌唑嗪的患者睡眠质量更高、睡眠时间更长、噩梦更少。
2010年一项针对男性作战退伍军人睡眠问题的哌唑嗪与抗精神病药喹硫平(思瑞康)对比研究显示,两药在6个月时疗效相当。但哌唑嗪组更可能长期坚持治疗,而思瑞康组因体重增加、胆固醇升高、2型糖尿病风险及日间嗜睡等不良反应更易停药。
多位专家呼吁对哌唑嗪开展更广泛研究,尤其需明确其对女性及非战斗相关PTSD患者的疗效,并确定最佳剂量、服药频率及疗程。
风险与警告有哪些?
常见不良反应(部分严重到需停药)包括低血压、头痛、恶心、嗜睡及头晕。管理方法是咨询医生降低剂量或调整服药时间与频次。
因哌唑嗪会降低血压,可能引发晕厥与眩晕。若本身患有低血压,或正服用降压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如西地那非/万艾可、他达拉非/希爱力、伐地那非/艾力达),应避免使用或咨询医生调整现有方案。
医生应排查其他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并询问是否大量摄入咖啡因——后者可能加剧睡眠问题。
需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若计划接受白内障手术,须告知眼科医生正在服用哌唑嗪,因使用α1受体阻滞剂者可能出现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FIS)——一种眼科手术并发症。
PTSD治疗中哌唑嗪的最佳剂量尚存争议。部分临床试验从低剂量起步(通常睡前1毫克)以减轻血压影响,逐步加量至症状受控,个别研究使用日剂量高达20毫克。有专家认为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每日给药。
首次服药时需格外谨慎,因其对血压的影响未知。风险包括过度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意识丧失。首次服药后应避免驾驶或从事潜在危险活动。为防止眩晕引发跌倒,起床或从坐姿站起时应缓慢动作,因体位变化(尤其平卧起身时)可能导致血压骤降。
PTSD睡眠问题可能在服药5天内即见改善,但通常需1-2周。停用哌唑嗪后噩梦可能在2天内复发,但通常可通过重新服药缓解。专家尚未明确哌唑嗪应使用多久,但本文回顾的最长试验持续20周。
核心结论 噩梦与睡眠障碍在PTSD中极为常见。哌唑嗪的安全规范使用可帮助多数患者改善睡眠并减轻其他症状。患者应向医生详细说明症状、正在服用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以及酒精与其他物质使用情况。医生需排查可能加重问题的其他睡眠障碍,并讨论策略以减轻哌唑嗪可能引发的眩晕、低血压、疲倦、恶心及头痛。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