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出血是脑内出血的常见类型,通常由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引起,但也存在其他病因。当病因为慢性高血压时,患者常伴有慢性高血压性脑病的特征性表现(参见脑微出血)。
流行病学
基底节出血作为脑内出血的亚型,却占所有自发性脑内出血的65%。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患者病史及出血范围差异显著。基底节出血与腔隙综合征存在强关联性,例如累及内囊后肢的血肿可导致对侧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因额叶眼区下行内囊通路受损,可能出现眼球同向偏斜。
病理机制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基底节出血的主要病因,可引发多重血管病理改变:
- 穿通动脉微动脉瘤(Charcot-Bouchard微动脉瘤)
- 小型动脉(直径0.1-0.3mm)形成的微小动脉瘤(直径0.3-0.9mm)
- 分布特征与高血压性出血发生率吻合:
- 80%位于豆纹动脉区域
- 10%位于脑桥
- 10%位于小脑
- 多见于高血压患者
- 可能发生血栓形成、渗漏(参见脑微出血)或破裂
- 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血管
- 玻璃样变性动脉硬化
- 增生性动脉硬化:见于严重持续性高血压病例
影像学特征
神经影像学显示出血灶中心位于基底节区域。出血可扩展至脑室系统,实质部分可能极小或难以辨识。罕见情况下可通过Gratiolet管延伸至对侧基底节。
CT表现
基底节区高密度影提示出血。若无脑室延伸,可通过ABC/2公式估算血肿体积,该指标对神经外科干预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CT上存在多种提示血肿扩大的征象,详见脑内出血主条目。
MRI表现
出血在MRI上的信号特征随时间推移及血肿大小而变化(参见MRI上血液信号演变规律)。
治疗与预后
治疗以内科管理为核心,方案与其他病因所致脑内出血无异——详见脑内出血条目。特定患者群体可能适用减压性颅骨切除术。
若出血累及脑室系统,常继发脑积水,需通过脑室外引流进行脑脊液引流。血肿清除术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依据。
相关内容
- 基底节信号异常
- 基底节T2信号增高
- 基底节T2信号降低
- 基底节T1信号增高
- 基底节T1信号降低
- 基底节弥散受限
- 基底节钙化
参考文献
- Schaller B. 脑卒中前沿影像学. Nova Biomedical. (2007)
- Warlow C, Dennis MS, Gijn JV et al. 脑卒中临床管理指南. Wiley. (2001)
- Kumar V, Abbas AK, Fausto N et al. Robbins与Cotran病理学基础. W B Saunders Co. (2005)
- Chung CS, Caplan LR, Yamamoto Y et al. 豆纹区出血. Brain. 2000;123(9):1850-62
- Nelson JS, Mena H, Parisi JE et al. 神经病理学原理与实践.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Talacchi A, Ricci U, Caramia G, Massimo G. 基底节出血外科策略的疗效与局限. Br J Neurosurg. 2010;25(2):235-42
- An S, Kim T, Yoon B. 脑内出血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更新. J Stroke. 2017;19(1):3-10
- Arboix A, Comes E, García-Eroles L et al. 原发性脑内出血出血部位与早期预后. Acta Neurol Scand. 2002;105(4):282-8
- Greenberg S, Ziai W, Cordonnier C et al. 2022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Stroke. 2022;53(7)
- Beck J, Fung C, Strbian D et al. 严重深部幕上自发性脑出血减压性颅骨切除术联合最佳药物治疗 vs 单纯最佳药物治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Lancet. 2024
- Ismail R, George D, Kohli G et al. 利用Gratiolet管延伸至对侧的自发性基底节出血病例报告. BMC Neurol. 2023;23(1):190
- Huang C & Wang Y. Gratiolet管解剖定位研究. Radiology. 2024;312(1):e240751
- Polymeris A, Lang M, Hakim A et al. 深部脑内出血部位对减压性颅骨切除术效果的影响:SWITCH试验分析. Stroke. 2025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