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针对调控核斑点(细胞核内调控蛋白质生成、折叠与降解的重要结构)的现有药物,可能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全新路径。这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还表明,该疗法对朊病毒病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蛋白质异常折叠相关疾病亦具潜在疗效。
匹兹堡大学团队率先识别出吡维铵帕莫酸盐(一种已获批的蛲虫治疗药物)在培养皿实验中对核斑点的靶向作用,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团队则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活体模型中验证其效果。该校神经科学系陈旭教授指出:"这是我在tau蛋白病研究领域见证的最具前景的突破。这种由tau蛋白堆积引发的毁灭性疾病急需新疗法,这项进展意义重大。"
疾病模型实验成果显著
在表达人源tau蛋白的小鼠神经元实验中,该药物使致病蛋白水平下降约70%。在陈旭实验室博士生陶雨润主导的实验中,携带额颞叶痴呆相关tau突变的人类神经元呈现核斑点形态异常和tau蛋白过量积累。低剂量药物治疗不仅使核斑点形态恢复正常,更显著降低tau蛋白水平,且未引发细胞应激或毒性反应。
"这些成果堪称职业生涯最激动人心的发现,"陈教授强调,"tau蛋白病危害巨大,新疗法研发迫在眉睫,这无疑指明了正确方向。"
匹兹堡大学眼科助理教授袁媛团队的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该药物在培养小鼠视网膜模型中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由视杆细胞关键蛋白异常折叠导致的渐进性视力丧失疾病)同样有效。
研究通讯作者、匹兹堡大学医学系暨衰老研究所助理教授朱博凯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正揭示核斑点功能紊乱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核斑点再生'治疗疾病的理念尚属首创,但我相信这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新前沿。"
创新作用机制解析
匹兹堡大学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范浩恩教授团队利用光镊技术(通过激光精确操控微观结构)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正常核斑点因表面张力高难以拉伸,而药物处理后表面张力显著下降,使核斑点更易形变并破裂。
朱博士解释道:"这是决定性实验。不同于常规药物靶向特定受体,吡维铵帕莫酸盐通过改变核斑点表面张力发挥作用。这种全局性染色体调控机制能同步调节数百个基因表达,正是其疗效强劲的根源。"
研究团队正筹备临床试验,评估吡维铵帕莫酸盐在人类蛋白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多项资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