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出血(ICH),也称为脑实质内出血(IPH),通常与出血性卒中同义,是颅内出血及卒中的一个亚型,定义为脑实质内急性积血。
本文讨论非创伤性脑内出血;创伤性出血性脑挫伤将单独讨论。
术语
按照惯例,脑内出血指的是肉眼可见的近期出血。相比之下,脑微出血将单独讨论。
临床表现
脑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缺血性卒中相似,两者之间没有可靠的临床鉴别点。通常表现为快速发作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具体表现取决于受累的特定脑区。与缺血性卒中相比,脑内出血更可能出现意识状态下降。其他常见临床特征包括:
- 头痛
- 恶心和呕吐
- 癫痫发作
病理学
脑内出血源于脑实质内小血管破裂,较少见的情况是邻近脑实质的血管破裂(例如喷射性血肿)。
病因学
非创伤性脑内出血从病因学上历史上分为两类:是否存在潜在的结构性病变或出血素质。
- 自发性脑内出血,推测由小血管疾病引起(以前称为"原发性"脑内出血)
- 高血压性微血管病
- 脑淀粉样血管病
- 继发性脑内出血:由某些潜在的结构性病变或出血素质引起的出血
- 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缺血性卒中)
- 血管畸形(例如,脑动静脉畸形、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 肿瘤(例如,转移瘤、胶质母细胞瘤)
- 脑静脉血栓形成
- 出血素质(例如,抗凝治疗)
在儿科或年轻成人中更常见的病因将单独讨论:参见儿童和年轻成人卒中。
位置
非创伤性脑内出血根据位置分类,不同位置与不同的病因学相关。
- 脑叶脑内出血:位于大脑半球的任何脑叶(皮层和/或皮层下位置),不包括深部半球和幕下区域
- 非脑叶("深部")脑内出血:位于深部半球或幕下位置
- 深部半球(基底节、丘脑、内囊)
- 脑干(脑桥、中脑、延髓)
- 小脑
放射学特征
CT
CT通常是首先获得的影像学检查,显示高密度的积血,常伴有周围低密度的水肿。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出血扩展至其他颅内腔室、脑积水、脑疝等。
多项CT特征可预测出血扩大的可能性,因此对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实用价值。
- 非增强CT
- 出血大小
- 脑内出血的体积可以使用ABC/2公式或3D体积测量软件进行测量
- 出血大小被认为是脑内出血扩大的最可靠的独立预测因子
- 血肿扩大定义为从初始CT扫描增加的生长量>12.5 mL或体积>33%
- 体积大于30 mL的血肿更容易扩大
- 出血形状
- 脑内出血的不规则性被认为是由于多个渗漏血管供血给血肿
- 形状不规则的出血更容易扩大
- 伴有一个(卫星征)或多个(岛征)周围较小出血灶的出血是扩大的预测指标
- 出血密度
- 高密度脑内出血内出现低密度或等密度区域代表活动性出血,称为漩涡征
- 当漩涡征被包裹时,称为黑洞征
- 高密度区域附近存在相对低密度区域称为混杂征
- 具有低密度病灶的异质性出血更容易扩大
- 脑室出血扩展
- 脑室出血扩展是由于出血向低阻力的脑室系统减压所致;因此,位于丘脑、尾状核或脑桥的血肿比脑叶血肿更容易发生脑室扩展
- 一项研究表明,伴有脑室出血的透镜状和脑叶血肿显示出更高比例的血肿扩大
- 增强CT
- 血肿内活动性对比剂外渗可预测未来出血扩大,这可以在CT血管造影(CTA)上观察到,表现为斑点征和对比剂在血肿内积聚
MRI
表现取决于出血的大小和时间(参见MRI上陈旧出血)。MRI还可能揭示病因线索,例如脑小血管疾病的迹象(如高血压性微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
治疗和预后
管理具有时间关键性,管理原则包括:
- 控制血压,目标收缩压约为140 mmHg
- 逆转任何抗凝或凝血功能障碍
- 缺乏证据支持常规使用止血剂的有效性
- 管理升高的颅内压
- 例如,急性期使用脑室外引流(特别是当同时存在脑室出血时),减压性半颅切除术(对深部脑内出血的支持证据较弱)
- 神经外科血肿清除可考虑根据个案情况
- 有证据支持在小脑脑内出血中进行血肿清除(无论是否使用脑室外引流),以及在脑叶脑内出血中使用微创清除技术
- 使用抗癫痫药物管理癫痫发作
- 缺乏证据支持对无癫痫发作的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的有效性
此外,应提供支持性护理,包括在专门的住院卒中单元照顾患者,并尝试预防卒中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所遇到的多种并发症。
实用要点
对于任何脑内出血,报告中应包含以下要点,因为它们具有预后意义:
- 位置
- 大小/体积
- ABC/2公式被广泛使用,但可能有更准确的公式(如2.5ABC/6、SH/2)和分析方法可用,其中一些可能需要在标准PACS工具中添加特定软件
- 形状(不规则vs规则)
- 密度(均质vs异质)
- 是否存在大量周围水肿,可能提示潜在肿瘤
- 是否存在脑室出血
- 是否存在脑积水
- 当进行CT血管造影时,是否存在CTA斑点征或血管畸形
视频
参见
- 卒中CT代码(一种方法)
- 慢性包裹性脑内血肿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