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与缺血性及出血性脊髓中风存在关联,其特征是凝血特征各异,这凸显了新冠神经效应的复杂性以及早期针对性干预的重要性。
根据发表在《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新冠感染可能与缺血性和出血性脊髓中风均存在关联,且两类中风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潜在机制和预后结果。尽管新冠病毒感染的神经并发症(如脑卒中、脑炎和脊髓炎)已有充分记载,但新冠与脊髓血管事件的关系仍缺乏深入认知。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性综述评估了已发表的与新冠相关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脊髓中风数据,重点关注其临床表现、神经影像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
研究团队在PubMed、Scopus、Embase、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全面检索了截至2024年5月的所有相关文献。纳入标准包括描述新冠相关脊髓缺血或出血的干预性或观察性研究(含病例系列和病例报告)。
最终纳入8组描述脊髓缺血的数据和11组描述脊髓出血的数据。缺血性事件患者平均年龄47岁,出血性事件患者为52岁。缺血性患者中62%出现重症新冠肺炎,75%存在凝血异常,提示高凝状态;而出血性脊髓中风患者通常表现为轻中度新冠感染,凝血功能正常。
磁共振成像显示,缺血性病变最常累及脊髓前动脉和中央缺血模式;出血性病例则以硬膜外血肿(54%)和髓内血肿(36%)为主,多发生于颈胸段。新冠发病至神经症状出现的中位间隔约为13天(缺血性)至17天(出血性)。
治疗方案因中风类型而异:所有脊髓缺血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皮质类固醇和支持性护理等保守治疗;而出血性病变患者中,4例接受椎板切除术减压,6例采用保守疗法,1例需联合医疗与手术治疗。
干预后预后方面,缺血性病例总体较差,而出血性病例预后相对较好,尤其是早期接受减压手术的患者。随访期间(2周至1年)两组均未报告死亡病例。研究者提出,凝血功能障碍和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缺血性病变的基础机制,而直接病毒神经毒性、血管炎症或血-脊髓屏障破坏可能促成出血性表现。尽管机制存在重叠,但凝血通路参与方式的差异突显了新冠神经效应的复杂性。
研究局限性在于依赖小样本量的病例报告,这源于该疾病的罕见性。
研究作者总结道:“任何新的神经表现都应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轴成像进行彻底排查,以防止持续性神经损伤。早期医疗和神经外科干预是获得最佳临床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Moisi M, Bowers C, Shah S 等. 新冠与脊髓中风的系统性综述:一个时代的终结. 《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2025年9月25日在线发表. doi:10.1016/j.jocn.2025.111639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