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小斑块在CT血管造影中的表现与隐源性栓塞性卒中的关联Association Between Carotid Artery Small Plaque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d 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mdpi.com日本 - 英语2025-09-16 13:38:53 - 阅读时长6分钟 - 2516字
该研究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发现,隐源性栓塞性卒中(ESUS)患者患侧颈动脉中直径≥3mm的非狭窄性小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侧,提示此类斑块可能是ESUS的重要栓塞来源,且CTA可作为评估此类病变的有效工具。研究纳入35例单侧前循环ESUS患者,通过CTA测量斑块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ESUS侧斑块发生率为31%(11/35),显著高于对侧8%(3/35)(p=0.01),比值比达4.96,为临床卒中机制解析和二级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了新依据。
颈动脉小斑块隐源性栓塞性卒中CT血管造影非狭窄性斑块动脉源性脑栓塞症状性非狭窄性颈动脉疾病斑块厚度测量ESUS诊断标准
颈动脉小斑块在CT血管造影中的表现与隐源性栓塞性卒中的关联

摘要

研究目的:传统上,伴有显著狭窄的颈动脉斑块被认为是主要的栓塞源。但近期证据表明,即使狭窄率<50%的非狭窄性小斑块也可能导致脑梗死。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非狭窄性小斑块与隐源性栓塞性卒中(ESUS)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单中心收治的35例单侧前循环ESUS患者的CTA数据,由不知晓卒中侧别的神经科医生评估同侧及对侧颈动脉斑块情况。通过轴位及矢状位CTA图像测量斑块最大直径。研究结果:ESUS侧与对侧颈动脉中直径>3mm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1%(11/35)和8%(3/35),前者显著更高。研究结论:ESUS患者患侧颈动脉中非狭窄性小斑块(≥3m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侧,提示此类小斑块可能是ESUS的栓塞源,CT血管造影对此类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小斑块;隐源性栓塞性卒中;CT血管造影;不稳定斑块

1. 引言

隐源性栓塞性卒中(ESUS)约占缺血性卒中的六分之一,其复发率高于其他亚型。既往认为ESUS主要源于隐匿性阵发性房颤(Paf),但NAVIGATE ESUS和RE-SPECT ESUS试验显示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未能优于阿司匹林。这些结果提示亚临床房颤可能并非ESUS的主要病因,动脉源性脑栓塞可能发挥更重要作用。尽管通过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可检测到约23%的ESUS患者存在Paf,但其他栓塞源可能更为常见。心房病(如左心房结构或功能异常)已被提出为ESUS的新机制。ARCADE试验虽测试抗凝治疗,但未显示明确优势。

其他潜在病因包括低风险心源性栓塞、卵圆孔未闭导致的矛盾栓塞、癌症相关性卒中和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动脉源性脑栓塞可能比既往认为的更普遍。根据常用的脑梗死分类标准,需要≥50%的狭窄率才能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但近期研究显示狭窄率<50%的小斑块也可能成为栓塞源,该概念被定义为症状性非狭窄性颈动脉疾病(SyNC)。

本研究采用CT血管造影(CTA)评估非狭窄性斑块与ESUS的关系,假设前循环ESUS患者患侧颈动脉中非狭窄性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侧。

2. 研究方法

研究回顾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单中心收治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5例符合ESUS诊断标准的单侧前循环ESUS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根据国际工作组标准诊断单侧前循环ESUS;住院期间接受CTA检查。排除标准:后循环受累;双侧前循环ESUS;CTA图像不完整或质量差。

ESUS诊断标准:(a)CT/MRI证实非腔隙性脑梗死;(b)无供应梗死区动脉的颅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50%狭窄;(c)无主要心源性栓塞源;(d)排除动脉炎、动脉夹层等其他病因。

动脉狭窄程度评估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NASCET)标准。CTA参数:64层CT(Aquilion Precision),层厚0.625mm,静脉注射70mL非离子对比剂(iopamidol 370mgI/mL,流率26-30mgI/kg/sec),从主动脉弓至Willis环进行团注追踪成像。CTA在症状发作后7日内完成,由两名神经科医生盲法评估斑块情况(Cohen's κ=0.87)。

斑块厚度测量采用电子卡尺在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图像上垂直血管壁测量最大突入管腔厚度(图1)。斑块定义为局部病变突入动脉管腔且厚度>1.2mm。主要分析关注≥3mm斑块,此阈值基于既往MRI及超声研究显示≥2.2-3.5mm斑块更易出现斑块内出血或脂质核心等高危特征。

3. 研究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951例卒中患者,其中755例确诊脑梗死,109例符合ESUS诊断标准。排除后循环及双侧病变后,71例单侧前循环ESUS患者中36例未接受CTA检查,最终纳入35例分析。

35例患者中,ESUS侧与对侧颈动脉直径>3mm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1%(11/35)与8%(3/35)(p=0.01,比值比4.96)。ESUS侧平均斑块厚度1.93±2.01mm(中位数2.0mm,IQR 0.0-3.3mm),对侧0.09±1.46mm(中位数0mm,IQR 0.0-2.8mm)(p=0.052)。

4. 讨论

本研究首次通过CTA证实ESUS患者患侧颈动脉非狭窄性斑块(≥3mm)发生率显著高于对侧,支持非狭窄性斑块可能作为ESUS栓塞源的假设。该发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1)提示TOAST标准中50%狭窄阈值可能忽视非狭窄性斑块的栓塞风险;(2)CTA作为常规卒中影像工具,可有效评估此类斑块;(3)支持将症状性非狭窄性颈动脉疾病(SyNC)概念纳入ESUS框架。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样本量较小(n=35),限制亚组分析;(2)未评估斑块易损性特征(如斑块内出血、溃疡等);(3)未考虑系统性炎症等混杂因素;(4)测量方法未完全捕捉三维斑块形态。

5. 结论

ESUS患者患侧颈动脉中非狭窄性斑块(≥3mm)发生率显著高于对侧,支持此类小斑块可能作为栓塞源的结论。但鉴于样本量有限及缺乏斑块易损性评估,研究结果需谨慎解读,未来需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验证。

图1:CT血管造影测量斑块大小。(a)矢状位及(b)放大图像显示垂直血管壁测量最大直径。(c)轴位及(d)放大图像同法测量。

表1:ESUS侧与对侧颈动脉>3mm斑块发生率比较

ESUS侧 对侧 比值比(95%CI) p值
11 (31%) 3 (8%) 4.96 (1.24–19.77) 0.01

表2:>3mm斑块患者的临床特征

项目 斑块(+) (n=11) 斑块(-) (n=24) p值
男性, n (%) 8 (72) 11 (45) 0.13
年龄(岁) 72.9 ± 17 65.0 ± 14.7 0.20
NIHSS评分 4.1 ± 2.8 5.3 ± 7.8 0.51
高血压, n (%) 10 (92) 19 (79) 0.41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晕厥的隐性病因晕厥的隐性病因
  • 年轻女性心肌梗死超半数非常见病因年轻女性心肌梗死超半数非常见病因
  • 成年心血管疾病预防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证据与必然性成年心血管疾病预防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证据与必然性
  • 心脏病发作可能具有传染性 疫苗或可预防心脏病发作可能具有传染性 疫苗或可预防
  • 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
  • 简单血液检测或可提前数年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简单血液检测或可提前数年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 小中风:一个你不该忽视的预警信号小中风:一个你不该忽视的预警信号
  • 冠状动脉疾病与痴呆症或存在共同遗传风险冠状动脉疾病与痴呆症或存在共同遗传风险
  • 研究发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新治疗靶点研究发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新治疗靶点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中不同于动静脉畸形的脑血管畸形:一项系统综述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中不同于动静脉畸形的脑血管畸形:一项系统综述
  • 基于心音图的冠状动脉疾病预测模型(CAD-score系统)的诊断性能: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基于心音图的冠状动脉疾病预测模型(CAD-score系统)的诊断性能: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 Mavacamten在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中未见显著疗效Mavacamten在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中未见显著疗效
  • 强生公司向欧洲药品管理局提交口服IL-23拮抗剂icotrokinra上市申请强生公司向欧洲药品管理局提交口服IL-23拮抗剂icotrokinra上市申请
  • 靶向心血管代谢瓶颈以延缓多病理及认知衰退靶向心血管代谢瓶颈以延缓多病理及认知衰退
  • BEAT PAROX-AF研究:脉冲电场消融未优于射频消融BEAT PAROX-AF研究:脉冲电场消融未优于射频消融
  • 8种心脏疾病及其应对方法8种心脏疾病及其应对方法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