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内脏脂肪或是心力衰竭主因
丽贝卡·沙维特
2025年9月3日 北京时间07:51
一项突破性研究提出新理论:引发常见心力衰竭类型HFpEF的主要致病机制可能来自脂肪组织而非心脏本身。全球3000万患者或将因此改变认知。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长期困扰医学界。尽管四百万美国患者和全球三千多万人群受此困扰,但治疗手段始终有限。与传统心衰不同,这种疾病在心脏扫描中呈现"正常泵血"假象——心脏虽能完成射血功能,但因舒张障碍导致充血障碍,引发呼吸困难、乏力及水肿等症状。
过去数十年,高血压被认定为主要病因。但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科学杰出学者米尔顿·帕克教授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其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的"脂肪因子假说"提出,罪魁祸首实为脂肪组织释放的异常信号分子。
脂肪:不仅是储存器官
传统认知中,脂肪仅是能量储存单位。实际上,作为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称为脂肪因子的蛋白质和激素,这些分子信号影响着心脏、血管、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
健康脂肪组织通过分泌保护性脂肪因子维持器官功能、抑制炎症。但当出现代谢性肥胖时,脂肪组织发生生物转化,有害脂肪因子分泌量激增,保护性因子反而减少。这种生物功能转变使脂肪成为引发心肌炎症、纤维化的"病灶器官"。
帕克教授指出:"这是首个统一解释HFpEF发病机制的理论框架。过去因病因认知混乱导致诊疗方向缺失,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关键致病靶点。"
脂肪信号如何摧毁心脏
新理论揭示了三大致病通路:
- 炎症通路:异常脂肪组织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损伤心肌和血管内皮
- 血管硬化:脂肪因子导致动脉弹性下降,增加心脏负荷
- 纤维化:持续损伤引发心肌纤维化,阻碍心脏正常舒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加速这一病理过程。研究发现,患者攀登楼梯时突发的极度疲劳,根本原因并非泵血功能障碍,而是心脏舒张充盈障碍。
多维度证据支持
来自多领域的证据共同构建该理论体系:
- 影像学显示HFpEF患者普遍存在包裹心脏的内脏脂肪过度堆积
- 体外实验证实脂肪因子可直接损伤心肌舒张功能
- 血管研究证明有害脂肪因子抑制血管扩张
- 临床数据显示HFpEF高发于代谢综合征人群(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三联征)
"这些看似分散的观察现在找到了统一解释。"帕克强调,"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不是独立风险因素,而是通过脂肪信号通路形成致病共同体。"
诊疗范式转变
若该理论成立,HFpEF将被重新定义为系统性代谢疾病。这意味着:
- 诊断革新:腰高比(理想值<0.5)将取代BMI成为核心诊断指标。大量BMI正常但腰高比超标的"隐藏肥胖"人群将进入筛查范围
- 治疗转向:靶向脂肪组织生物功能的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或比传统心脏靶向治疗更有效。实验显示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糖尿病/减肥药物可通过重塑脂肪因子谱改善病情
- 预防升级:公共卫生活动将更强调内脏脂肪管理的重要性,预计2030年HFpEF患病率或下降30%
前瞻展望
尽管仍需大型临床研究验证,该理论已引发学界高度关注。帕克教授特别指出,33年前他提出的神经激素假说彻底改变了收缩性心衰治疗,此次发现或将引发HFpEF治疗的革命性突破。随着全球肥胖率持续攀升,若能通过早期筛查和脂肪靶向治疗干预,数千万患者的命运或将改写。
当前研究已推动多项临床试验开展,未来或可通过检测特定脂肪因子亚型(分为三个功能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标志心衰防治进入"脂肪生物学"新时代。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