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钙化测试通过快速无痛的CT扫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险,可检测血管内斑块堆积情况。这项测试的CT扫描图像显示钙化斑块分布情况(配图来源:盖蒂图片社)
尽管医疗指南存在差异,心脏病专家通常会为钙化评分超过零的患者开具他汀类药物,并在评分超过100时建议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配图来源:盖蒂图片社)
精准评估心脏病风险
琳达·霍兰德的父系亲属中有多人患有心脏病,数人曾接受重大心脏手术。当她50多岁时,绝经后胆固醇水平开始上升,这位新泽西州西橙市的社会工作者说:"我不想冒险。"
心脏专家根据年龄、性别、胆固醇和血压等指标判断,她在未来10年内发生重大心脏事件(如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医生通常建议此类患者注意饮食和运动,但64岁的霍兰德已经保持规律跑步习惯且饮食健康,减重尝试未能降低其胆固醇水平。
医生建议她进行了一项名为冠状动脉钙化的测试,这种检测能更精确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险。这项无创CT扫描可以显示流向心脏的动脉是否存在脂肪沉积斑块。
检测原理与临床价值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预防心脏病学项目联合主任迈克尔·布拉哈指出:"测试使用者逐年增加"。其研究团队报告显示,从2006到2017年钙化扫描数量增长了四倍。尽管如此,这项技术仍未被充分利用。
主要制约因素是费用问题——虽然检测费用通常不超过300美元(有时低至100美元以下),但患者往往需要自费。尽管有医生主张扩大医保覆盖,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仍很少承保该项目。
钙化评分为零意味着初始风险评估可能高估了实际风险,这类患者通常不需要服用降胆固醇药物。霍兰德的评分为50分——不算高但具有警示意义。"这是第一次让我直观看到动脉状况",她说。
他汀类药物决策依据
当前医疗指南虽有差异,但心脏病专家普遍对钙化评分超过零的患者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评分超过100时则推荐高强度他汀。霍兰德目前每日服用低剂量瑞舒伐他汀,并配合注射依洛尤单抗(非他汀类降脂药物)。
这种决策模式正是钙化测试的核心价值。该测试并非面向所有人群,主要适用于40-75岁无症状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发作/中风史且未接受降胆固醇治疗者。测试结果能帮助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开具他汀类药物。
当医生评估的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低于5%时,目前无需用药;超过20%时则"风险足够高,必须用药"。西北大学预防心脏病专家菲利普·格林兰指出:"最具争议的是中间区间,包括5%-7.5%的'临界'风险和7.5%-20%的'中等'风险。"
个体化评估突破
虽然现有风险评估已综合吸烟、糖尿病等风险因素,但西北大学心脏科研究员亚历山大·朱特林解释:"风险评分基于大规模人群数学模型,适用于群体却不完全适配个体。"而钙化扫描能生成个体动脉图像,患者能直观看到图像中的钙化斑点。
美国心脏协会近期研究显示,尽管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心脏死亡风险,但仍有约25%的适配人群未接受治疗。其中10%拒绝用药,30%因担忧副作用停药。研究证实,肌肉疼痛等副作用实际发生率为5%-20%,且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疼痛感知与药物无直接关联。
临床应用争议
虽然多项专业协会支持使用钙化扫描,但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推荐大规模应用。布拉哈承认:"随机临床试验成本高昂且难以实施,制药公司也缺乏资助动力——毕竟零钙化评分可能意味着患者无需服药。"
不过澳大利亚最新研究证实,对有家族史的无症状人群进行测试后,三年随访显示检测组胆固醇水平持续下降,心脏病风险显著降低。研究者指出测试促使更多患者开始他汀治疗、提升依从性,并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KFF健康新闻是专注于深度医疗报道的全国性新闻机构。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