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发现
- 中年人群:人工甜味剂摄入量越高,认知衰退速度越快
- 老年人群:60岁以上群体未发现显著关联
- 糖尿病关联性: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甜味剂摄入均与认知衰退相关
巴西公务员纵向研究表明,中年期认知评分随低热量/无热量人造甜味剂摄入量上升而下降。圣保罗大学Claudia Kimie Suemoto医学博士团队发现:35-59岁人群中,最高甜味剂摄入组(第三三分位)8年内语言流畅性下降β值达-0.040,较次高组(第二三分位β=-0.016)衰退更显著。
研究同期发表于《神经学》期刊显示,最高摄入组整体认知功能下降β值为-0.024,显著高于最低摄入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在60岁以上群体未显现。
甜味剂类型影响
研究涉及的甜味剂包括:
- 人工合成:阿斯巴甜、糖精、安赛蜜-K
- 糖醇类:赤藓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
- 天然替代物:塔格糖(未见显著关联)
研究显示,上述人工甜味剂与整体认知、记忆和语言流畅性衰退显著相关。糖尿病患者中,高摄入量主要影响记忆功能;非糖尿病患者则主要影响语言流畅性。
Suemoto表示:"我们发现了中年人群认知衰退的双重关联,但糖尿病患者使用替代甜味剂的替代方案仍需研究,如苹果酱、蜂蜜等天然替代品可能更优。"
临床启示
芝加哥拉什医学院Thomas Holland在同期述评中指出:
- 严格的统计模型增强了研究可信度
- 多种甜味剂而非单一物质存在认知风险
- 生物机制与脑血管疾病病理相关:
- 赤藓糖醇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 内皮一氧化氮生成受损影响脑灌注
- 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是潜在通路
研究方法
基于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ELSA-Brasil)的12,772名公务员数据:
- 平均基线年龄52岁
- 女性占比54.8%
- 黑人/混血占比43.2%
- 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评估七种甜味剂摄入量
- 按摄入量分为三组:最低组平均日摄入19.9mg,最高组191.0mg
- 山梨糖醇平均日摄入量最高(63.8mg)
研究局限性包括:
- 基线单次测量存在回忆偏倚可能
- 未涵盖三氯蔗糖等新型甜味剂
- 多变量分析可能存在残余混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