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VEGFIs)作为有效的抗癌药物,但其伴随的心血管毒性(包括癌症治疗相关心脏功能障碍[CTRCD]和高血压)尚未明确定义。本研究旨在明确VEGFI相关CTRCD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时间进程及机制。
方法 78名接受VEGFI治疗的患者(63±11岁,68%男性)接受基线及治疗后24周内的血压、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生物标志物监测,并对46名患者进行腺苷应激灌注心血管MRI(CMR)亚组研究。CTRCD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10个百分点且绝对值<50%。
结果 4周时19%患者出现CTRCD,93%病例在此时点被检出。总体LVEF较基线下降4.2%(95%CI:-6.2%至-2.3%,p<0.001),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77%患者出现高血压,家庭收缩压/舒张压在1周时分别升高7.2/4.8mmHg(p<0.001)。CMR显示LVEF、T1弛豫时间和静息心肌血流量在4周时分别下降5.2%、27ms和14.7mL/100mL/min(p=0.004)。
结论 VEGFI相关心脏毒性具有高发生率和早期显现特征,提示应优先开展早期心脏影像学随访。其机制涉及心肌和微血管效应,部分独立于高血压影响。
方法创新
本研究首次采用系列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VEGFI治疗对心室功能和心肌灌注的动态影响。通过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发现微血管稀疏可能是VEGFI诱导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为开发预防性治疗策略提供了新靶点。
临床意义
研究证实VEGFI治疗后4周是心脏功能监测的关键时间窗。建议临床实践中优先采用家庭血压监测和早期心脏影像学评估,以优化癌症治疗与心脏保护的平衡。研究数据为制定心血管监测方案和心脏毒性管理指南提供了重要依据。
机制探讨
CMR参数显示VEGFI治疗早期出现心肌T1时间缩短(反映毛细血管血容量减少)和静息心肌血流量下降。这种微血管损伤特征不同于典型心肌纤维化表现,提示VEGFI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线粒体功能损伤导致心脏毒性。
研究局限性
- 部分患者未完成全部影像学检查
- 基线人群存在异质性
- 长期心血管影响尚需随访
- 微血管损伤机制需直接组织学证据
【全文结束】